- Jun 15 Mon 2015 04:16
高雄英文補習班
- Jun 10 Wed 2015 16:14
地方掃描-春節美食園遊會 攤商招募中 春節
- Jun 10 Wed 2015 16:13
媒體評論-媒體人不是禿鷹
演唱《後宮甄嬛傳》主題曲的大陸歌手姚貝娜病逝,在深圳舉行追悼會,上千名粉絲送行,場面感人。然而,打開大陸各大門戶網站,《深圳晚報》的「偷拍風波」卻喧賓奪主,成為更轟動的輿論事件。斯人已去,身後不寧,旁觀者不勝唏噓。追悼會甫一結束,《深圳晚報》便用4個版面高調回應了外界的責難:否認該報記者偽裝成醫生潛入太平間(捐獻眼角膜臨時手術室),否認偷拍逝者遺容,否認高呼「新聞自由」,更否認推倒姚貝娜的母親。當然,該報也承認在採編環節出現了失誤,「暴露出我們在突發事件報導中不夠審慎和周密的一面」。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然而,一些網友對《深圳晚報》的自我「澄清」並不買帳。有人指責該報是惡人先告狀,有人懷疑該報借姚貝娜炒作以增加關注度,還有人乾脆表示:「不管是不是謠傳,我們深信不疑。」由此可見,自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操作一些「敏感」選題增加了新的風險。但最引人深思的,還是一些人對新聞工作的無知和對媒體人的誤解,甚至敵視。在姚貝娜病故後,一篇署名〈掀起你的頭蓋骨〉的文章一度刷屏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。這位據說是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的作者,以極端的筆調寫道:「新聞記者可不就是禿鷹麼,一隻只盯著普羅大眾苦難的、歡樂的、生老病死的掠食者。」「記者需要新聞素材,需要為稻粱謀,他們也有生存壓力,但是無論如何,一想到他們面朝著病房等著一個人的死訊,厭惡感就蜂擁而來。」如此妖魔化媒體人的工作,而且出自一位「準媒體人」,實在令人震驚。有媒體人就反唇相譏:「如果姚貝娜病逝時,全國媒體都靜默呢,都迴避呢,這對她才公平嗎?難道讓記者們都散去,統一發新華社的通稿嗎?」另一位媒體人則批判了輿論對記者的道德審判,強調「喜歡姚貝娜,但仍然要守在病房門口報導,這才是一個記者的本分。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也為《深圳晚報》記者鳴冤:「媒體人關注名人是理所當然的,他的專業精神值得認可,不能一概抹殺,狗仔背後有專業精神。一個記者的個別行為不能作為整個行業的汙點,還有媒體不是只有負能量。」由此想到,在不久前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,圍繞對復旦大學一位遇難女生的報導,有復旦學生發出公開信,質疑「緊緊揪住她不放」的媒體為了博得關注度,大篇幅引用逝者在社交網路上留下的資料。有媒體人隨即發表反駁的公開信,批評前者通篇皆為泛道德化指責,忽略操作而直奔操守。一方強調遇難者的隱私權,另一方強調媒體的報導權,輿論不敢選邊站隊,只能各打五十大板。回到「偷拍風波」,對(傳統)媒體不利的輿情很可能是某種公眾情緒的總爆發。媒體人應當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向公眾普及媒介素養:我們不是禿鷹,我們從事的也是一項職業,有自己的職業規範和職業尊嚴。當然,前提是媒體人不能動輒授人以柄,同時要勇於清理害群之馬。(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)
- Jun 08 Mon 2015 12:20
媒體評論-地獄版普立茲獎_2
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極有盛名,每年評選新聞及文學「普立茲獎」,公布當年全美國最有價值的報導,及最優美的文字;大家較不熟知的是,他們也公布當年全美最爛的新聞報導,和最糟的新聞人,既嚴肅又揶揄的頒發「達特獎」(DART)。全美新聞人以獲得普立茲為榮,但是當公布The DART goes to…時,是最大的惡夢,因為得獎名單指名道姓,哪一則報導其中哪一句話不當,都像法庭證據般攤開檢視,得獎人會成為業界的笑柄,以及新聞系所的教材。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這個獎項由哥大新聞學院旗下的研究刊物─《哥倫比亞新聞評論》(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)公布,他們頑固的建立一條用專業和道德畫出的紅線,毫不留情的給越線新聞人the worst烙印。2014年年底,刊物公布誰是「達特獎」得主,立即全球引用,因為這是全世界新聞最自由的國家,從業人員及研究者給自己套上的枷鎖。來看看得獎人的「罪行」吧!CNN當紅主播勒蒙(Don Lemon)是年度最糟的記者,他在播馬航失蹤的新聞時說,飛機可能被黑洞吸走了,雖然他在此話前面還加上「我知道很荒謬」之類的解釋,但仍被批輕佻。勒蒙實在很冤,建議他把台灣談外太空的新聞節目拿去為自己平反。《滾石》雜誌(Rolling Stone)獨家報導一名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女生,指控曾在參加活動時被輪暴,這麼嚴重的事件,他們並沒有向被指控的當事者查證;華盛頓郵報展開全面追蹤,發現與事實大有出入,《滾石》雜誌出面道歉,承認那個女生沒說實話,他們被騙了。美國的媒體實在有夠無聊,人家有獨家聳動的報導,趕快跟進報更大才對,竟然去查證追真相,戳穿同業,弄得大家不開心,這種媒體間互相監督你有沒有報導事實的行為,台灣媒體絕對不會這麼不上道。《紐約雜誌》(New York Magazine)也被騙了,而且對方只有17歲,聲稱他用午餐錢投資股票,賺了7200萬美元,記者見獵心喜,只花了10秒鐘查證,就刊登了這則天方夜譚;全球媒體與網路隨即快速散播,不料根本是小鬼惡作劇。這家知名媒體認錯道歉,承認查證不足。CBS老字號招牌新聞節目「六十分鐘」(60 Minutes)的記者羅根,報導西非伊波拉病毒危機,訪問的全是美國醫療人員,沒有訪問一位非洲人,因報導偏差而獲獎,評審教授還尖酸刻薄的說,羅根是南非出生,勉強算她是非洲代表吧!這名教授真是活在象牙塔裡,現在的記者光抄網路就能做新聞了,羅根冒著生命危險去現場,只因沒訪當地人就中鏢,叫那些「網抄公」情何以堪?從前列的得獎事蹟可以發現,知名主播、高收視節目、主流媒體都難逃檢驗,而且證據確鑿,讓你不得不俯首認錯;達特獎所顯示的更重要的意義是─不論多自由,整體社會對是非道德有一把共同的量尺,誰都不能踰越,因此學界敢於監督,業界才能知恥。台灣的達特獎在哪裡呢?(作者為資深電視媒體人)